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图片新闻>

经济大省挑大梁|潮涌南海勇向前——广东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04-09 09:28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开栏的话: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并深刻阐明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把握好的着力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开中国经济地理版图,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特点凸显:2024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十省份以占全国近两成的面积,贡献全国超六成的GDP,成为稳住我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更加需要经济大省担当作为。

即日起,新华社推出“经济大省挑大梁”系列报道,充分展现经济大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干字当头、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在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方面展现更大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

广东,我国经济第一大省,以不到全国2%的国土面积、9%的人口,创造出全国超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推动“世界工厂”攀“高”向“新”、粤港澳大湾区拔节生长、各路英才大显身手、经营主体百花齐放……广东正为全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示范先行,不断续写“春天的故事”新篇章。

攀“高”向“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示范带动

奔跑速度12公里/小时,这个3月,深圳智造再次惊艳全球!

从轻松实现倒牛奶、烤面包等早餐制作,到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特技,再到迈着大长腿,在深圳湾一路“狂飙”……近段时间,以“七剑客”为代表的广东机器人企业频频出圈,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让人不禁感叹“国产机器人进化得太快了”。

2025年3月3日,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一名老人与人形机器人“夏澜”互动。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在“七剑客”之一、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看来,不论是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还是根据技能成熟度逐步外溢到的商业和家用场景,广东工业机器人迅猛发展产生的多元需求和平台支撑,为公司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带来强大驱动力。

这是2025年3月25日在位于东莞的广东拓斯达大岭山生产基地拍摄的工业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科技创新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有效量均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变现,转化为生产力的跃升。

这是2024年6月21日拍摄的位于珠海经济开发区的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塔器安装现场。新华社发(邱婷 摄)

近日,记者来到珠海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一套根据海上天然气高湿、高硫等特点自主设计研发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正高效运转。依托这套创新设备,每年有20万吨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为企业带来800多万元收益。

通过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今年前2个月,广东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9.1%,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8.7%,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至36.9%。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依托集聚的科技资源,经济大省有条件有责任将科技创新作为破题关键,让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应用到重点产业中,并辐射全国,释放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广东依托雄厚产业基础,向新竞攀步履铿锵。

2024年9月26日,市民、游客在深圳湾观看广东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呈现的无人机编队表演。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进一步支持市场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上下大决心、集中发力,加快把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打造成新的五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建设全面推进……广东不断出台政策举措,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传统动能焕新升级、新动能积厚成势。

拔节生长,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担当作为

2024年,14.8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交出经济发展最新答卷。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距离15万亿元大关仅一步之遥。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围绕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广东携手港澳向融而进、向新而行、向强而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拔节生长。

在澳门乘坐摆渡车实现“1分钟通关”,3月24日,900多名参加横琴马拉松的澳门选手直达广东横琴赛场,成为琴澳一体化的生动写照。

经济大省处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和枢纽位置,只有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用好用足本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才能协同本区域抱成团、向前进。

围绕人员往来、资金流动、数据流通等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广东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在集成电路、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方面重点布局,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探索前行。

数据显示,15年来,横琴GDP从2.85亿元大幅增至538亿元,澳资企业数量增长超400倍。目前,深圳、广州、珠海三大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初具雏形,深圳汇聚1700多家无人机企业,广州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领跑全国。广东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正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

2024年11月26日拍摄的横琴金融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身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如今,广东不断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对接,更好发挥辐射带动力。

广东支持金融、设计、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扩大对外开放,携手港澳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在投融资、产业园区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援藏援疆、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合作扎实推进,部分产业正在向粤东西北和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牵引,从全国“一盘棋”出发,广东与一些省份加强优势互补,推动区域联动,不仅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示范先行,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为全国发展发挥更加突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深挖潜力,在积聚更大发展动力上勇做先锋

岭南处处是春天,广东时时无闲人。通过增强发展潜力、提升经济活力、改革释放动力,广东正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积聚更大动能。

稳就业聚人才,增强发展潜力。3月16日,一场规模空前的招聘会在广州举行——

2025年2月18日,科技公司负责人在2025年深圳市南山区新春大型招聘活动暨猎头大会现场与求职者交流。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线下1000多家用人单位拿出5万多个岗位,线上13000多家企业提供近60万个岗位,现场聚集境内外1000多所高校近12万名学生报名参加……

“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大手笔”广纳英才,主动作为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既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担当之举,也是为发展蓄力的务实之策。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净增74万人,新出生113.3万人,新增就业超143万人,潜力巨大。

培厚发展沃土,增强经济活力。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在广州、深圳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广东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截至2024年底,广东共有企业835.71万户,占全国约七分之一。其中,2024年新设企业126.75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3472家。

广州工控集团董事长景广军说,良好营商环境的沃土是广东企业蔚然成林的关键要素,数量巨大且不断增长的企业,又为广东经济带来活力和信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通过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县镇管理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广东把县镇村发展短板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潜力板,2024年,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9年的2.55:1缩小至2.31:1。

勇当改革先锋的脚步从未停歇。就在几天前,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提出,将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在“百千万工程”、人工智能、数据跨境流动、自贸试验区等方面集中发力,尽快取得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成果。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表示,广东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上,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开放大省,经济韧性强、政策红利多、市场活力足、发展潜力大。挑起大梁是政治责任,广东责无旁贷,也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锚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目标,着力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文字记者:陈凯星、吴涛、邹多为

海报设计:谢悦

统筹:杜宇、金地、郭昱、冯筱晴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