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当废品成资源,政策与观念也要改变

2025-04-11 09:39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我们每天都能亲身感受到,科技发展让生活更便利、让工作更高效。但在离我们有点遥远的一个领域,科技带来的影响可能更有颠覆性:通过回收和再利用技术与工艺的创新,很多废物不再是垃圾,而是转变成重要资源。

典型例子包括:在现有科技条件下,我们已经可以在几乎无污染的情况下,从废旧铅蓄电池和锂电池中接近百分之百地提取铅和锂等重要元素,也可以将几个废弃塑料瓶转换为一件衣服。

当废品成资源,一些传统政策与观念可能也要随之改变。

比如2024年,我国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热销海外市场,出口值首次突破400亿元,同期电动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锂电池出口39.1亿个。如此规模的电池出口,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重要金属资源。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能否带来更显著的效益提升,甚至是否有可能改善我国某些资源的不足和对外依赖?但是,将废旧电池从国外进口到国内,确实需要突破一些原有政策的限制。

再如,相比普通衣服,公众是否愿意选择由废弃塑料瓶再生的衣服,即使后者的做工更好,甚至检测结果显示安全等级更高、“配料表更干净”?该怎样看待原生产品和再生产品,怎样才能让社会和公众能够相信再生技术、愿意使用再生产品?这些都是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一些产品中再生料使用的比例做了强制性要求,这种方式是否值得我国借鉴,也很需要研究。

对政府来说,可以根据再生技术和产业的具体情况逐步实施相应政策。考虑到我国电池回收和再利用产业良莠不齐的情况,猝然、全面改变废旧电池进口政策可能并不合适,这甚至会加剧“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选择一些技术强、口碑好的合规企业先行试验,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

对公众来说,要想真正改变观念首先要增进对再生技术和产业的了解,因此科普尤为重要。在空间站,宇航员的体液会被回收利用,甚至做成饮用水,这可以说是对卫生性、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再生产品之一。宇航员能够接受,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相信空间站的水净化系统。同时,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使用低成本再生产品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类似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对卫生用品、纸尿裤等进行“翻新”和二次销售等恶劣行径会严重影响公众对再生产品的信任度。

总之,在科技的赋能下,循环经济、再生产业的腾飞是大势所趋,政府政策和公众观念也要跟上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脚步。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