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补上“城市矿产”利用关键一环

2025-04-10 15:3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有“城市矿产”之称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迈向千亿元级。然而,这一新兴行业也面临规范化回收率低、安全隐患突出、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资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加快打造规范、高效、安全的回收体系,确保废旧动力电池得到科学处理和高效利用。

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重塑责任链条,筑牢安全底线。要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车企、电池生产商的回收责任,确保其履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义务。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从生产到回收的“一码溯源”机制,确保电池流向透明可控。同时,实施动态准入管理,对符合技术规范和环保标准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引导更多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对无资质的非正规渠道回收行为,应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形成有效震慑。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为合规企业创造良好竞争环境。

完善技术标准与基础设施,夯实规模化回收基础。退役动力电池的易燃易爆特性对储运环节提出了极高要求。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标准,确保对不同技术和设备的兼容性、通用性,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优化回收网络布局,依托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网点、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回收终端,推动重点区域建设防爆仓储中心,推行集中检测与分类转运模式。针对偏远地区的物流难题,可探索新型物流模式,例如通过区域共享物流平台降低运输成本。此外,要充分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优化回收流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模式。

构建责任共担、价值共享的协同生态,充分释放市场潜能。动力电池回收涉及政府部门、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消费者等多方主体。相关部门应着力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生态链,推动数字化溯源体系建设。企业可探索“电池银行”等商业模式创新,由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资产运营平台,通过电池租赁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降低用户购置成本,并为规模化回收提供稳定货源。在公众参与层面,应建立激励机制,例如将电池回收纳入碳普惠体系,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鼓励消费者主动移交退役电池。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将政策推力转化为市场活力,实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于潇宇 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