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动力电池正规回收面临挑战 多元利用格局渐成

2025-03-14 14:11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期发布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能迅速增长,2023年综合利用量已达82.5万吨。截至2024年10月底,我国已培育了5批共148家规范企业,并在全国327个地市级行政区设立了1万余个回收服务网点。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回收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如何拥抱机遇,迎接挑战?

多元利用格局渐成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自2016年起,乘用车制造商需为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如今,这一“八年之约”陆续到期,大量动力电池将陆续退役。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自2028年起,退役量将超过400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值将超过2800亿元。全球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动力电池的回收路径主要包括梯次利用与拆解回收。当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初始容量的80%左右时,虽不再适用于电动汽车,但仍可在储能系统、电动工具等领域继续发挥作用,这便是梯次利用。而当电池性能进一步下滑,无法满足任何使用需求时,则可通过拆解回收,提取其中的锂、钴、镍等高价值金属材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业内人士坦言,退役废旧电池是锂、钴、镍等电池上游原料的重要来源,回收利用退役电池有助于缓解上游资源的扩产压力,降低对关键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

据了解,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商业模式包括第三方回收模式、电池生产商回收模式、整车企业主导的联盟回收模式以及梯次利用商业模式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和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了回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如今,这片千亿元级蓝海市场已吸引了大批企业入局。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14.7万家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通过先进的回收处理技术,退役的动力电池能够在储能系统等多个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开启其“第二次生命”。自2015年起,大众汽车集团开始在中国积极探索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在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方面,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已与江苏华友共同推出低速两轮车梯次电池以及移动储能系统等项目试点;比亚迪通过技术手段,让废旧电池在梯次利用中用于储存和释放电能,同时积极探索电池材料的循环利用,通过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金属原材料,将其再次应用于新电池制造过程;福田汽车控股子公司与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利用废旧电芯和极片等电池资源,共建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网,依托相关产业链,建立规范、方便的动力电池回收渠道。

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创新,不仅为回收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我国不仅在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回收技术上也逐步迈入世界前列。物理法与化学法(湿法)并行的多元化技术路线,为动力电池的高效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研究员刘丽丽表示。

正规回收面临挑战

尽管我国废旧电池数量庞大,但回收规范性却不足。部分资质不全的企业通过旧电池粗加工牟利,不仅影响了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率,还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付强介绍,废旧电池回收“小作坊”在环保、生产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很少,经常以物理方式对电池裁剪破碎,获取其中的原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污染。拥有动力电池回收相关资质的大型企业为保证动力电池回收效率和质量,在厂房、设备、环保处理、数字化等多方面投入更多,相较小作坊成本更高。此外,正规企业收集、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需要缴纳一定的增值税,小作坊则不一定缴纳,反而可以给出更高的回收价,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秘书长杨林介绍,由于退役动力电池出售多采用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一些小作坊在环保、安全方面投入少,可以用更高价格买走报废电池,导致行业里一直有“正规军”干不过“小作坊”的说法。以三元铝壳锂电池包为例,2024年6月下旬,小作坊对其收购价是2.2万元/吨左右,大型企业的收购价则在1.9万元/吨左右。这种价格差异使废旧动力电池更多流向了小作坊。

“尽管近期‘小作坊’关闭了很多,但仍占据五成左右的市场。”资源强制回收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曹国庆表示,在回收机构鱼龙混杂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率较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发布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长效机制仍需完善

产业的规范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2024年6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座谈会,就动力电池设计生产、使用维修、报废拆解及综合利用等进行了交流,并表示下一步还将开展企业调研和专家座谈等,旨在加快推动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2024年8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修订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较于《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新版本进行了全面细化,对“技术、装备和工艺”的要求改为对“综合利用能力”的要求,并进一步规范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同时对企业布局与项目选址、企业综合利用能力、梯次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质量、环境保护情况、安全生产和人身健康、社会责任和职业教育以及企业监督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规范标准。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锂、钴、镍等电池材料对外依存度高,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对我国资源战略安全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杨林表示,相关部门应在适当时机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加大梯次利用技术攻关。

刘丽丽建议,应加快制定相关标准体系,完善现有管理制度;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我国在国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中的地位;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回收利用体系,从源头确保动力电池得以规范回收。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面临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应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构建完善的回收体系、强化企业责任与宣传教育等措施的实施,逐步推动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 王跃跃)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