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新能源发电全面入市影响深远

2025-03-11 08:58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能源发展即将进入历史新阶段。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这标志着我国新能源电价机制从“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迈出关键一步。这一改革对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能源领域价格改革部署,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新能源发电市场化改革,是新能源持续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力难以大规模储存这一根本特性,带来了电力系统的高度复杂性,运用好市场化手段促进电力事业发展,实现电力供需平衡是全球通行做法。2015年新一轮电改开启后,我国市场化交易电量显著提升,目前发电量占比最高的煤电已全部入市,有效发挥了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作用。

近几年,新能源爆发式增长彻底改变了我国电源结构。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40%以上,已超过煤电装机。为鼓励新能源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对新能源上网电量主要采取保量保价的收购方式,为其快速成长搭建了一个“温室”。随着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升,新能源已从电力系统中的“小透明”,变成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规模庞大的新能源电量未通过市场化机制形成价格,既不利于电力市场形成真实价格信号,也不利于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从现实条件看,新能源发电已具备全面参与市场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快速推进,60%以上发电量已通过市场竞争定价。同时,新能源开发建设成本比早期显著下降,技术进步与市场规则完善也为新能源全面入市创造了条件。我国部分新能源高占比省份已试点市场化交易,证明了市场机制可有效提升消纳效率。

此次改革主要有两大看点:

一是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统一明确新能源电量全面入市,是新能源发电价格形成机制的一次全新突破,也意味着我国绝大多数发电量将真正入市。

二是创新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后,实际可获得收入可能大幅波动,不利于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该问题,新政对纳入机制的电量,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给予差价补偿,高于机制电价时扣除差价。这种“多退少补”的差价结算方式,有利于新能源发电项目收益维持在合理水平,稳定企业预期。这意味着在推动新能源发电走出“温室”闯市场的同时,给其上了另一份“保险”。

重磅改革将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促进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市场化价格信号,将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管理优化提升竞争力。比如,新能源增量项目通过竞价确定机制电价,成本更低、技术更优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推动行业从“补贴依赖”转向“技术驱动”。未来的新能源发展模式,将从大干快上变为质量优先。

加速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入市后需公平承担系统调节成本,将激励火电灵活性改造,以及储能、虚拟电厂等灵活性资源投资。从中长期看,市场机制将引导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规划协同发展,提升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

助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形成。新能源全面入市打破地域壁垒,促进跨省跨区交易规模扩大,有利于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结合现货与中长期电力市场改革,我国有望建成多层级、多品种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电力市场建设工作步入“快车道”。

平衡用户成本与社会效益。电力价格变动需要通过终端用户疏导,但此次改革对居民、农业用户电价水平没有影响,其用电仍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对于工商业用户,预计改革实施首年,全国工商业用户平均电价将保持基本稳定,电力供需宽松、新能源市场价格较低的地区可能略有下降,长期将随电力供需、新能源发展等情况波动。

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是我国能源体制革命的关键一步。通过全面入市、机制创新与分类施策,新政既回应了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现实挑战,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市场规则不断完善、技术持续进步,新能源将从政策护航的“先锋队”转变为市场驱动的“主力军”,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