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秦山“核电医生”

2025-03-04 08: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无数个听抗美援朝战场上归来的父亲讲保家卫国故事的夜晚,儿时的何少华可能不会想到,自己长大后会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

何少华是中核集团首席技师。扎根秦山核电维修一线30年,他每天见证着9座现代化的核反应堆把光明送入经济繁荣的华东地区。他现在还清晰记得,当老师傅们告诉自己“这里是中国核电起步的地方”“中国大陆第一度民用核电就是从秦山核电站发出”时,22岁的自己加入秦山核电的激动心情。

不久前,秦山核电站再次宣告:“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秦山核电正式投运。”这意味着今后反应堆无须停堆,即可批量、稳定、持续生产镥-177、钇-90等用于癌症治疗的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核电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造福于民,何少华说,自己和团队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守护者幸福感。

在反应堆堆芯里装上“炼丹炉”

医用同位素是核医学诊疗的基础,广泛运用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上。比如碳-14在医疗领域主要用于幽门螺杆菌的检测。过去,这些医用同位素严重依赖进口,价格和数量完全受国外控制。以用于治疗肝癌的钇-90为例,进口药一针价格将近35万元,然而一旦国产,药价或可降至一半以下。

重水堆核电机组适合同位素的生产,全国仅有的两台商用重水堆机组都在秦山核电,是引进的加拿大坎杜-6核电技术。秦山核电重水堆机组每两年停堆维护一次。以前,工作人员在停堆维护期间,把特定的靶件放入堆芯,医用同位素可以“搭便车”辐照生产出来,等到下一次停堆维护的时候,再把辐照后的靶件卸出堆芯。一些长周期的同位素就生产出来了,如钴-60、碳-14。但一些短周期的同位素不需要两年的辐照,如镥-177、钇-90。能在反应堆里加装一台生产装置,做到随用随取,实现批量稳定生产,是秦山核电人追求的目标。

为此,秦山核电需要在重水堆的VP1观察孔内安装保护套管,以便于后续安装生产通道,就像装上了一个“炼丹炉”。但国内外无论是新建反应堆还是运行机组,尚无相关成功经验,加拿大曾在几年前设计过保护套管的图纸,但仍是纸上谈兵。

2022年9月,何少华接到任务,负责保护套管及生产通道的安装技术攻关。此项任务艰巨异常,近乎“盲装”。

没有成熟的经验,没有完善的图纸,探索过程就像在充满迷雾的沼泽中前行。责任重于泰山!何少华团队没有单干、蛮干,而是不断测量验证,反复迭代完善。“基于之前掌握的核电水下修复技术和检修工具,我们先测量了水下的安装位置,垂直建立了安装通道模型。就像是射箭,我从靶心的位置倒推出箭的射出轨迹,再确定准星的位置。”何少华说。核电安全是底线,这次“射箭”必须“一矢中的”。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何少华团队“从0到1”开发了各种特种装备,进行了无数次模拟演练,终于在2024年成功实现了安装。

“这对民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一些重要的用于癌症治疗的医用同位素将实现全面国产化,其产能可充分满足国内需求。”秦山核电副总工程师、秦山科技总经理李世生说。保护套管安装成功后,李世生给加拿大方面发了一封邮件,宣布了这一喜讯,加方发来了贺信,李世生回复:“如果你们也需要安装,我们可以帮你们实现梦想!”

从“深山修炼”到“出山解难”

风起于青萍之末。保护套管的成功安装,得益于此前建立的一套特种维修技术体系,何少华正是建设这套体系的带头人之一。

“核电特种维修”是在苛刻复杂的高辐射环境下的检修,何少华就像核反应堆的“医生”。入职几年后,还是“班组带头人”的何少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大挑战。1998年,秦山核电站运行中的核反应堆出现异常,厂里采用了一台昂贵的防辐射可视设备进行维修,但设备放入水下仅两分钟,强辐射就把机器摧毁了。

班组人员无计可施,只能通过国际招标寻求外国团队帮助。最终,一家美国公司用了6个月时间,修好了反应堆。这次大修,厂里支付的修复费用高达上亿元人民币,加上因耽误发电带来的损失,秦山核电站面临职工工资都很难发出来的困境。这就是令不少“老秦山人”回想起来都心惊胆战的“T6事件”。

在修复过程中,美国公司的维修理念、管理方式、检修手段及现场管理流程,深深震撼了何少华。“经历了那次大修,我才算真正入行。如果不能掌握完整的核心维修技术,我们就会一直受制于人。”从此,建立特种维修技术体系的想法开始萌芽,何少华和团队走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技术攻关之路。

2006年,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出现故障,维修任务交给了何少华团队。这座核电站被称为中国核工业走出国门的第一张“国家名片”。“整体核电设计制造技术能力已经能出口海外,维修技术也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何少华下定决心。

根据检测,该核电站的故障由反应堆堆芯中的辐照监督管磨损引起。当时,此类维修技术都掌握在国外核电巨头手中,国内尚属空白。如何实现高辐射环境下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在役维修,成为摆在何少华团队面前的难题。维修团队制定的方案涉及水下测量、水下切割、水下焊接、水下远距离输送等多项技术,挑战性极大,何少华和团队开始了24小时连轴转的实验模式。何少华每天早上5点上班,晚上8点多才回家。

他们团队首创辐照监督管支撑定位结构的拆除方法,可是,就在模拟实验加快推进时,一颗螺栓突然咬死,实验遭遇瓶颈。搞不好,就会前功尽弃。一些人心态崩了:“是不是技术路线走错了”“也许材料选型压根就不对”……为了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何少华和同事戚宏昶干脆住进了实验厂房,带着大家推演每一步流程,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从小水池局部模拟,到大水池完整模拟,从新技术研发,到完成系统、设备、工装的联合试验,2009年1月,这项高难度的维修任务最终完成!就连美国公司也认为,中国人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那颗咬死的螺栓,被他们放在了工作室最醒目的地方,仿佛警钟,时时在提醒着他们。

从遇到疑难杂症时求助外国专家,到帮助国外核电厂解决疑难杂症,这次成功,填补了中国核电水下检修技术的空白。

大师带徒,从摇篮到旗帜

25岁就破格成为“班组带头人”,被老师傅们看作“最好的助手”,是怎样一种“人生赢家”般的体验?在何少华看来,“被选择”的原因,一是勤奋好学,二是勇于创新。“同样是一份工作,你有没有思考更加省时省力的新方法、新工艺?有没有因为创新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这就是进步。”

就像曾经被老师傅看好的那样,能够不断创新,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何少华最期待的徒弟模样。

2024年6月,他接到电话,秦山反应堆下部堆内构件一处锁紧螺母松脱,维修位置在堆内水下10多米深处,空间又小,所处环境极其复杂。

又是无先例的难题,但有了平时无数次的试验、模拟,修复进度推进迅速。何少华团队倒排工期,一个月的时间,修复成功完成。这次维修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其他电厂争相来到秦山学习,同行们说:“这次维修的技术难度高,还建立了这么完备的特种维修技术体系和人才储备,只有秦山能做到。你们已经是能在世界范围内‘坐诊’的‘核电医生’了!”

但该下的功夫、该吃的苦一样也不少。比如每次遇到的特种维修情况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比如电厂大修期间,维修人员进入核岛厂房一次至少8小时,因为穿着防护服,他们不喝水、不上厕所。“所以我们这一行的人,基本都有咽喉炎。”何少华说。

在秦山核电,核工业的命运,似乎与每个从业者的前途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每一次个人的技术创新,都是一次行业的创新。有些新人来到秦山,或许会疑惑,在日复一日枯燥的技术工作里,如何保持持续创新的活力?何少华发自肺腑地说:“我觉得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爱这一行,要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心底里喜爱它,你爱上它,就会去钻研它,你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就会进一步激发你去钻研、去解决更难的问题。问题越难,越有趣味,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我们这个工作,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枯燥,它里面不仅有公式,还有机械构件的灵巧运动,更有控制元件的和谐精细。”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从普通工人到劳模工匠,何少华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每当有年轻人请教他经验,他总会谦虚一笑,建议他们“善学习,勤思考,吸收工作中的经验资源为我所用,如果现在做不到,那就通过不断实践让自己开悟”。他也会把刚来秦山时老师傅送他的那句“凭本事吃饭,可以走遍天下”再送给更多年轻同事。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