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合理保障新能源发电收益

2025-02-20 08:54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合理的收益水平是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稳妥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合理保障新能源收益。这一表述传递出明确信号,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制度安排,补上新能源配套软硬件短板,全力稳定新能源发电项目收益,将成为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新能源发电项目正面临收益率下滑的严峻挑战。虽然我国新能源装机一路高歌猛进,但当前下游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今年以来,多家大型发电企业新能源板块出现了增量不增利的情况,新能源发电收益普降。尤其一些光伏发电项目,收益水平甚至跌破了企业对投资收益率的最低要求。受收益风险影响,发电企业对于新能源项目投资更为谨慎,申报光伏项目指标规模明显下降,项目“圈而不建”的情况再次出现。

按理来说,随着上游新能源设备价格持续下跌,新能源电站建设成本下降,新能源发电项目应该取得更好收益,为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核心原因是上网电价和电量也在同步下滑。

先看电价。考虑到新能源发电规模不断壮大,度电成本持续降低,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我国逐步将新能源发电从过去全额保障性消纳,调整为保障性消纳和市场化消纳并行,且市场化消纳占比持续走高。市场化条件下,发电企业不再享受旱涝保收的稳定上网电价;尤其“双碳”目标提出后,新能源装机呈爆发式增长,市场竞争加剧,部分省份交易电价持续下降,一些地区电力现货市场甚至出现负电价,再加上政府补贴逐渐退坡和退出,导致新能源发电项目收益下降。

再看电量。尽管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但电力系统消纳能力并未及时跟上。一方面,调节电源和输电通道建设周期远长于光伏、风电,一定时期的滞后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存在严重的“激励错位”问题,电力企业和地方政府普遍热衷于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开发,较为忽视收益不佳的储能、负荷侧管理等系统灵活性资源建设。两者共同导致新能源发电能力超出系统接纳能力,出现弃风、弃光现象。电站发电小时数下滑,收益自然无法保障。

为实现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双碳”目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增强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国还需要继续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稳规模、稳投资、稳预期迫在眉睫。合理保障新能源收益,既可吸引更多资本投入新能源领域,推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又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能源安全。

合理保障新能源收益,关键在于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只有全力保障新能源发得出、用得掉,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加快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优化接网流程,提升电网对新能源接入和消纳能力,并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提升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输送新能源比例;又要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对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发展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技术,增强电网对新能源波动的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和主动支撑能力,提升新能源友好并网性能。

合理保障新能源收益,需稳妥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电力市场化改革浪潮下,新能源入市是大势所趋,适应电力市场环境也是新能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新能源“靠天吃饭”,发用电时段往往不匹配,在高度竞争的电力市场中天生处于劣势。因此,对国家已明确价格政策的新能源项目,应严格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切实保障新能源企业合法权益。同时,支持新能源项目与用户开展直接交易,鼓励签订长期购售电协议,这有助于新能源企业锁定预期收益,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在电力现货市场中,应借鉴国际经验,鼓励新能源项目以差价合约形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以对冲新能源出力不可控性所带来的市场风险。长期看,要推动电力市场规则设计充分考虑新能源特点,并正常体现绿电环境价值,保障新能源参与市场有明确的投资收益预期,从而提振新能源行业投资积极性。

新能源大规模跃升式发展的一大关键,是保障新能源稳定收益。相信随着网架结构和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逐步增强,以及电力市场化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的不断完善,新能源一定能够迈过收益下滑这道“坎儿”。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