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一度电里的“绿色含量”

2025-02-12 09:40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初冬时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边缘,国家“沙戈荒”基地重点项目——华能库布其新能源基地内,200万千瓦光伏先导工程正在进行并网前的最后调试工作。

“目前,项目土建施工基本完成,逆变器和电缆铺设已经到了收尾阶段。”据先导工程项目经理李峰介绍,华能库布其新能源基地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包括风电400万千瓦、光伏800万千瓦、配套支撑性煤电400万千瓦,可满足超过13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绿色低碳发展,从“一度电”开始。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重点围绕紧抓快干新能源、传统能源转型升级、能源惠民便民三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加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日前,记者来到内蒙古,深入华能库布其新能源基地、魏家峁煤电公司、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近距离感受内蒙古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探索、新实践、新成效。

光伏长城绿植繁衍

走进华能库布其新能源基地200万千瓦光伏先导工程现场,一望无际的光伏板随着绵延的沙丘上下起伏,如阵阵波涛,在漫漫黄沙中涌动成“光伏蓝海”。

“这里一共有418个光伏方阵,管桩长度累计约3000千米,相当于北京到拉萨的距离,未来,这条‘光伏长城’还将不断延展。”在工程指挥部,李峰站在一楼大厅的巨幅规划图前,向记者介绍着工程情况,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期待。

李峰口中的“光伏长城”,其实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是对库布其沙漠建成、在建、拟建的国家重大新能源光伏项目相对集中、线性布局的形象比喻。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明确提出以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等沙漠为重点,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同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复,由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南部新能源基地(即华能库布其新能源基地)建设任务。

建设一个如此规模的先导工程,需要多长时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24年4月进场算起,他们仅用了200多天。建设速度快、周期短离不开工程前期的各种充分准备,更离不开建设过程中的多项创新。

“借助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我们历时两周便完成了约6.15万亩的沙漠地形测量,原本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测量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在施工现场,项目管理赵越峰一边操控着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一边介绍,如果采用传统RTK(实时差分定位)测量法,1个人至少需要4个多月才能完成测量工作,2个人也需要两个半月才能完成。“除此之外,无人机测量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桩位、点位核校等关键环节,确保施工精准。”赵越峰补充道。

光伏建设需要架设海量光伏板,200万千瓦光伏先导工程就需要架设380多万块。以前,工人需要先把支架立好,再通过手抬肩扛的方式把光伏板安装到支架上,不仅费时还费力。项目团队在与施工方商议后,创造性地使用光伏板安装升降机,由机器将光伏板抬升至高处,再由高处的工人进行安装。仅需1人配合,就能完成3个人的安装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为适应沙漠地区的特殊环境,应用在库布其沙漠的光伏组件还进行了优化。记者了解到,这些光伏组件采用高效电池,背面也能发电,利用沙地高反射率的特点,实现最终发电量比以往增加15%。

建设“光伏长城”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电,更在于治沙。

“在光伏板下面,我们因地制宜地种植了甘草、芦草、沙葱等沙生植物。”李峰告诉记者,项目采用光伏发电和治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立体布局,充分发挥光伏空间作用,以组件板减少蒸发、以组件支架固沙、以板下作物围沙,构建出“以植增绿、以绿护光”的光伏治沙新模式。沙窝里种上植物,再从上面架起光伏板,相当于打了两层“保护伞”,黄沙休想再乱跑。

据了解,华能库布其新能源基地是中国华能近年来单体投资最大、规划产能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新能源基地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74亿千瓦时。

以华能库布其新能源基地为代表的一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建设,是内蒙古“追风逐日”发展新能源的缩影。

为加快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内蒙古持续深化新能源领域改革。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局长于海宇介绍,内蒙古通过建立新能源开发新机制,制定出台加快新能源和电网工程审批建设13项措施,新能源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间由过去的半年左右压减至3个月左右,实现市场化新能源项目“即报即批、应批尽批”,推行光伏项目“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截至2024年10月底,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47%,装机规模保持全国前列。据测算,目前全区已并网的新能源装机每年可产生250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1亿吨,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能源绿色转型

黄河“几”字弯怀抱内,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魏家峁镇依山傍水,一家以蓝白色为主基调的现代化煤电企业——魏家峁煤电公司便坐落于此。

内蒙古煤炭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4,煤炭产业是内蒙古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双碳”目标下,内蒙古在充分发挥煤炭能源保供“压舱石”作用的同时,统筹推进新旧能源协同互补,令煤炭的生产、运输等环节“绿”意十足。

走进魏家峁煤电公司露天煤矿的一座移动换电站,只见一辆120吨级换电矿卡正在等候换电。“我们在2021年建成了全国首座矿山工程设备柔性吊装换电站,目前已经进行了两次核心技术迭代,今年底我们即将投运4座新型充换分离式移动换电站,能满足80台换电矿卡24小时运行。”魏家峁煤电公司副总经理张飞说,“移动换电站的好处是一次性投资低、部署快、可随工作区域变更位置,而且一辆换电矿卡的平均换电时间约为6分钟。”不仅如此,经过实际运行统计,相同条件下换电矿卡运行成本较燃油卡车降低约15%,成本降低效果显著。

车的动能是“绿色”的,使用的电能也是“绿色”的。魏家峁煤电公司利用建筑物屋面、生活区护坡等区域进行屋顶式光伏布置,集成大容量储能动力电池等多项技术,建成光储换充一体化示范电站,所发电能都为换电矿卡项目供电。

推动智慧科技和煤炭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智能化煤矿,也是魏家峁煤电公司逐“绿”前行、向“新”出发的重要举措。

“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我们构建了集生产、调度、设备管理、储装运等为一体的智慧煤矿综合管控平台,打破‘数据壁垒’‘信息孤岛’,提升露天矿设计、规划、生产和管理等全环节的智能化协调管控水平。”魏家峁煤电公司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办公室成员张永贵向记者表示,综合管控平台的建设,贯穿各工艺环节,将20多个智能化项目“织线成网”,最终形成一套有机融合、有效协同的煤矿生产链条。

近年来,内蒙古加快推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引领性强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先后印发了《自治区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自治区煤矿智能化建设评估和验收办法(试行)》《自治区煤矿智能化建设基本要求和评分方法(试行)》等文件,加速推进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内蒙古煤矿智能化建设全面提挡加速。目前,全区已建设智能化煤矿174处,占在产煤矿数的56%;智能化煤矿产能10.24亿吨,占全区在产煤矿产能的84%,占全国智能化产能的44%,实现了煤矿智能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重大转变。

随着传统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一大批能源技术实现新突破,现有落后产能被逐步升级替代为绿色先进产能。

来到华能魏家峁煤电公司生产厂区,白色的熔盐储热装置矗立在主厂房北侧,这是国内首套6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电厂耦合高温蒸汽熔盐储热系统示范工程,填补了我国“熔盐储热+热水储热”辅助煤电调峰调频的技术空白。

“该项目不仅降低燃煤消耗,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具有适用范围广、绿色环保、安全稳定等优点。”魏家峁煤电公司电厂运行部部长韩丽明算了一笔账,项目运行后,机组调峰的额定负荷从60%提升到75%,每年可增加新能源消纳电量6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理想状态下每年可为全厂增加收益超1000万元。

据了解,围绕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内蒙古完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大力发展煤基新材料,加强煤矸石等煤矿废弃物循环利用,提升煤炭延链增值水平;优化电力市场机制,及时对电力中长期交易做出优化调整,推动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蒙西正式运行、蒙东试运行,继续在全国保持电解铝、合金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电价优势;完善能源保供机制,严格落实电煤、天然气中长期合同,推动设立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完善电力需求侧响应市场化补偿机制,激励用电企业主动参与系统调节。

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处处长杜勇锋认为,未来,内蒙古要立足资源储备和产业基础优势,统筹推进煤电油气等传统能源供给能力提升,充分发挥煤电的兜底保障和调节支撑作用,通过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淘汰煤电落后产能等方式,继续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

温暖工程绿意盎然

近年来,内蒙古开展了多项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尤其是电力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给百姓带来便利和实惠。

让城市释放“热度”,让百姓获得“温度”。为全面解决全区供热堵点难点,去年底,内蒙古宣布实施“温暖工程”。从管网的智能平衡,再到入户阀和室内温度的智能调节,“热源—管网—热力站—住户”一体化智慧供热体系在多个盟市逐渐形成。

步入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热网调度中心,空间布局宽敞明亮,巨幅LED高清大屏上,各项由电能转化而来的热能数值实时跳动。

“打造智慧热网平台,给供热系统安装‘大脑’,帮助我们实现了对供热管网、换热站、住户终端等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金桥热电厂热网部副部长郑伟告诉记者,哪里出故障了,哪段水温过低,哪户室温多少,调度中心大屏上一目了然。

据介绍,智慧热网平台通过生产调控智能化,不仅实现整个集中供热系统“无人值守、少人干扰”的自动运行,节省供暖设备维护的人力、物力,还可以通过住户室内温度、住户报修情况等反馈信息,自动优化供热运行参数,以最低的能源消耗来满足住户用热需求,节能又环保。

内蒙古自治区住建厅城管处处长石志刚说,利用全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住建厅推动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居民室温监测联动体系,以小区为单元,按照3%—5%的比例安装室温采集器。截至目前,内蒙古全区智慧供热项目已建成108个。

“温暖工程”是天博官方网站(China)在线/注册/登陆/官网工程,更是暖心工程。金桥热电厂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供热服务质量。

通过“一小区一方案”服务方案,金桥热电厂对所有供热小区进行了“访民问暖”,对热源、热网、热力站、住户等进行多轮全链条排查,帮助住户判断症结、解决问题。为落实“一站式”服务和“首问负责制”,金桥热电厂供热服务大厅统一受理各类供热业务,为住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我们的供热客服、检修、抢修电话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并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将电话公布给住户。”郑伟说,每年供暖期,他与同事们都会主动检视以往住户反映过的供暖问题,积极查找设备存在的缺陷和隐患,做到发现设备有异常情况及时消除,为供热设备健康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除了协同推进“温暖工程”,内蒙古严格落实“先立后破”“以供定改”“确村确户”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煤改电”设备通电工作,组织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及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完成电采暖设备通电25.7万户,在供暖季前圆满完成全年任务。如今,全区行政村通网电工程实现“能通尽通”,偏远农牧户新能源升级改造、边防哨所用电年度计划也已提前完成。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