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深挖海洋碳汇潜力

2025-02-12 09:40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海洋的碳汇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目前,国际认可、可交易的海洋碳汇生态系统是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我国同时拥有这3种碳汇资源。按全球平均值估算,我国三大海洋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为126.88万吨至307.74万吨二氧化碳。《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提出,我国拥有大量的潜在储备海洋碳汇资源,海洋碳汇能力呈增长趋势,预计将以平均每年约2%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将增长至41.2亿吨,吸收量比2022年增长20%,这表明我国海洋碳汇发展潜力巨大且增汇潜力巨大。

我国沿海地区开始探索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方式,在产品交易、蓝碳基金、质押贷款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如2021年6月,广东湛江完成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红树林),达成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同年7月,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合作设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今年7月,黄河入海口首笔海洋生态修复碳汇在宁波完成交易。

但海洋碳汇的生态价值远未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由于海洋资源流动性、开放性和立体性等特征,海洋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仍然存在核算难、交易难和变现难的现实约束。因此,亟需明确海洋碳汇产品的计量标准、确权登记、交易规则等,最大限度挖掘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增汇潜力,促进人海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为海洋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战略指引和发展动力。结合海洋碳汇产品的公共性、外溢性,建立健全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做好调查监测工作,摸清家底。通过各类技术手段,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碳汇产品开展基础信息的调查和动态监测,摸清楚各类碳汇分布空间、数量、质量等底数,建立各地区海洋碳汇产品的目录清单。

推广应用行业标准,便于海洋碳汇产品计量。自然资源部于2022年批准发布《海洋碳汇核算方法》,系统规范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构建起适用于我国海洋碳汇核算的方法学体系。沿海各省份应结合本地区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的区位特征、自然特征,有针对性、分类别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技术和方法学的研究与制定,量化本地区海洋碳汇产品数量、质量。

规范海洋碳汇产品市场交易。探索建立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搭建市场组织架构,明确交易市场要素,建立包括价格形成、供给标准与风险防范等在内的市场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等。

完善海洋生态修护补偿制度。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措施,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滨海盐沼、海草床等生态系统修复活动。

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监管—技术核定—中介服务—产品供求—行业监管”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完成。要建立健全海洋碳汇交易的金融财税政策、专项配套基金,稳定改善海洋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