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实现空气常新蓝天常在

2024-07-09 13: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显著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大气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具体来说,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绿色转型的挑战。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方面,钢铁、水泥、有色金属产量以及煤炭消费量等高企。能源结构方面,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超过煤电,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仍需加强。运输结构方面,公路承担着73.3%的营业性货物运输量,需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

污染防治的挑战。目前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仍是PM_2.5。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_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为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空气质量指导值的6倍,与欧美国家也有差距。

气象条件的挑战。一般来说,我国有大小两个气候周期。小周期是厄尔尼诺,每4年至7年轮换一次,今年预计将出现中等及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从大周期看,每隔20年左右会进入沙尘频发高发期,这也有可能在今年出现。这些不利的气象条件将减少区域大气环境容量,降低大气自净能力。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改善全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施工图和路线图。当前,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并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性提出更高要求。下一步,需从以下方面助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第一,科技支撑。生态环境科技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有力武器。要将科技紧密嵌入环境管理、地方治理、行业发展全过程,协同推进大气污染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适时修订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管理评价考核方法,制定修订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以及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展新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研究,制定修订重点产品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国家强制性标准等,发挥标准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实施科技帮扶行动,解决一些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有想法、没办法”的难题;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融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第二,绿色转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高碳能源结构以及高耗能、高碳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发展是治本之策。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引导重点区域钢铁、焦化、电解铝等产业有序调整,继续推进燃煤电厂、钢铁、水泥行业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实施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优化交通结构,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水路运输,短距离运输优先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船,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

第三,联防联控。蓝天保卫战的实践表明,区域联合精准施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进一步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在联防联控区域层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由“2+26”城市变为“2+36”城市,长三角与京津冀基本上协同打通,整体解决“北上京唐、南下苏杭”的东部地区大气污染问题。在联防联控对象层面,基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特征,推动PM_2.5、臭氧等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第四,共同行动。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将治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持续严格监督;科研机构应加强基础性、原创性科技攻关,持续监测光化学和颗粒物组分,分析PM_2.5污染特征与成因来源动态演变,研究沙尘天气形成机理,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依据;行业企业应落实大气污染治理主体责任,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落实“源头防、过程控、末端治”,自觉履行环保社会责任。总之,要进一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大气环境治理新格局,实现空气常新、蓝天常在。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