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生态环境部: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

2023-12-26 09: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2日讯(记者 魏金金)十年前,我国提出向大气污染宣战,如今我国成为了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空气改善效果是否已接近极限,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存在哪些难题和痼疾,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空气质量改善的幅度是否会有所放缓,甚至出现反复?在11日下午国新办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就此作出回应。

刘炳江说到,十年来,北京PM2.5从2013年89.5微克降到去年的30微克,重污染天数由原来的58天下降到现在的2~3天。“北京蓝”成为常态,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北京奇迹”向世界各国推荐。但现在我们国家改善的还不够,像去年PM2.5浓度是29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五六倍,是发达国家的2-4倍,PM2.5在所有的污染物当中是对人体健康损害影响最大的,这个需要技术来攻坚解决掉。

“我们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确确实实进入了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绿色转型确实要有足够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是不是到了后面几年就出现停滞或者波动,这个要从几方面来看。”刘炳江谈到,比如说,如果仔细看第一个“大气十条”和第二个“大气十条”,2013年到2020年最大的机遇是什么?这八年,我们国家煤炭消费量是逐年下降,2020年同2013年煤炭总的消费量下降了5%左右,这是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从没来有过的历史机遇,增量减少了,我们在存量上多下功夫、多减排,空气质量自然而然就减少。现在出现了另外一个大的机遇,就是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中,有很多量化指标,很多亮点,因为现在PM2.5发生出现污染过程,主要是氮氧化物驱动,这是个很大的特点;

再看气候条件,这几年我国空气质量转型,2013年到2016年是连续四年的厄尔尼诺年,2017年到2019年是正常年,2020年到2022年三年疫情期间,恰好也是拉尼娜年。根据气候专家的预测,我国有两个周期,一个小周期,一个大周期。小周期是厄尔尼诺每4~7年有个轮换,今年又进入一次中等及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过程。另外从大的周期来看,每隔20年,我们国家就进入沙尘频发、高发时期。80年代初到2003年是20年,现在又是一个20年,今年上半年沙尘多发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第三,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无论煤炭的消费量、钢铁的产量、有色金属的产量,还是原油加工能力、发电量,都是稳居世界第一,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的状况还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今年中国空气质量确实有点波动,但是这个波动是正常的,恰恰反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保大会精神,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面落实本次《行动计划》的各项措施,我们有信心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刘炳江这样谈到。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